听新闻
放大镜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检察改革典型事例(2024年)(1)
2025-02-27 09:36:00  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

  事例1:北京市检察机关健全数字检察制度

  【关键词】

  数字检察技术支撑法律监督模型应用

  【改革情况】

  最高人民检察院《2023—2027年检察改革工作规划》提出,建立健全数字检察制度,提升新时代法律监督质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以改革思维和改革方式深入实施数字检察战略,以建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和融合科技应用为切口,促进数字科技与检察工作深度融合。数字检察对监督线索发现、案件办理的赋能作用日益彰显。

  一、融合组织要素和数据要素,确保数字检察行稳致远

  紧紧依靠党委领导破解数字检察发展难题,依托“大数据+法治”将数字检察融入首都社会治理。市检察院专门设立数字检察部门,出台加快推进数字检察建设的意见,着力完善平台设施、构建要素体系、提升履职能力、优化检务应用、培育全新业态。项目化推进“九个一”组织保障建设,即市检察院数字检察工作领导小组(一组)领导指挥、综合调度,数字检察部(一部门)具体协调、项目管理,数字检察研究基地(一基地)牵头检学共建、孵化成果,数字检察研究院(一院)推进专业培训、技术攻关,数字检察人才库(一库)点将集英、引领争先,“京检智汇”沙龙(一平台)头脑碰撞、集思广益,一系列案例(一案例)突出精品、固化经验,组织保障拓展机制(一机制)与时俱进、护航发展,筑牢“数据安全防线”(一防线)压实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管理责任,形成了“市院统筹布局、统分定期调度、基层实践运用、模型推陈出新”的良好态势。在党委领导下破解“数据孤岛”“信息壁垒”“数据烟囱”等难题。盘活内部“沉睡”数据,依托全国检察业务应用系统,形成四大检察业务“数据池”,强化数据汇集、整合利用,按需审批查询使用,深挖内部数据潜能。积极推进政法数据共享,在市委政法委领导下,依托北京市政法办案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刑事办案数据实时共享。大力拓展外部数据,依托北京市大数据平台,与交通、税务、住建、应急、规自等行政单位的数据共享取得实效。筑牢数据安全底线,给数字检察“加把安全锁”。

  二、坚持实战实用导向,推进模型建用效用最大化

  全市检察机关坚持既强调模型研发的科学性,又注重可复制可推广性。坚持从源头上强化质效管控,将所有模型纳入台账,实行“业务条线和数字检察部双认证”管理,以实现优中选优。强化精细管理、持续跟踪问效,对于不易客观反映办案质效、数据易有“水分”、不易核查、线索成案量少、监督意义不大的模型,动态地整合、出账、删除。通过开展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评比、数字检察示范院建设、数字检察人才评选,引导激励全市各级院树牢精品意识、打造精品模型。坚持用活用好线索移送与核查督办,在激发模型应用效能上下足“绣花功夫”。为实现模型管理从线索交办到落地成案全流程闭环,市检察院出台《数字检察线索核查督办工作办法(试行)》,加强线索交接督办、指挥调度、跟踪反馈,推动及时发现法律监督线索。聚焦传统方式无法发现的、违规违法现象多发的领域,部署推进一批数字检察专项监督,探索推进“三查(审查、调查与侦查)融合”,以检察一体履职防范违法犯罪行为与案件风险溢出,推动完善“法律适用统一、裁判尺度统一”的规则之治。

  三、释放数字检察倍增效应,提升法律监督质效

  把握“解决问题”与“推动发展”的关系,发挥数字检察基础性、具有重要牵引力的功效,推动数据赋能检察业态转型升级。以模型应用为支撑,不断破解制约检察履职的难点堵点问题,着力提升“四大检察”综合履职效能。例如,应用“成品油涉税法律监督数据模型”保护国有财产,以最低成本的法治约谈教育方式,督促138家加油站、2家供油公司、油库主动补缴税款2.3亿余元,并溯源推动刑事立案侦查涉嫌发票犯罪、移送税务机关立案稽查涉嫌偷税线索;建用“涉安全生产特种作业操作证问题治理法律监督数据模型”,办理涉假证案件132件234人,推动治理226个假冒国家官方网站;建用“违法发放房产抵押经营贷法律监督数据模型”,促成追捕追诉“黑中介”“行业内鬼”19人,移送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线索300余条。在数字检察的牵引带动下,检察监督办案“供给不足”“质效不高”“结构失衡”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四大检察”办案结构不断优化。

  【典型意义】

  北京市检察机关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工作要求,将数字检察作为驱动法律监督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和关键变量,以网外线下贯通带动网内线上联通,通过数据归集碰撞筛查,激活相关数据资源,运用数据赋能破解监督履职堵点问题。依托数字赋能推动检察履职,深入挖掘分析典型个案、类案背后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助推问题的系统施治;通过数字检察牵引一体履职、综合履职,促进法律监督提质增效。

  编辑:东台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