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回某华等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案
【关键词】
黑社会性质组织 组织犯罪 法律监督 综合治理
【基本案情】
被告人回某华,男,38岁,务农。曾因犯强制猥亵妇女、故意伤害、敲诈勒索等犯罪,先后三次被判刑入狱。
被告人代某洋,男,38岁,务农。曾因犯强制猥亵妇女、窝藏等犯罪,先后两次被判刑入狱。
被告人王某,男,37岁,务农。曾因犯聚众斗殴、故意伤害犯罪被判刑入狱。
其他16名涉案人员基本情况略。
被告人回某华刑满释放后,自2013年10月份起,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杜林乡一带拉帮结派,纠集同村“发小”被告人代某洋、王某等人通过开设赌场、高利放贷牟取非法利益。后又陆续吸收沧县周边乡村多名刑满释放人员、社会闲杂人员及未成年人加入,在近五年的时间内,有组织的实施故意伤害、抢劫、聚众斗殴、寻衅滋事、开设赌场等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形成以回某华为组织者、领导者,代某洋、王某为骨干成员,曹某强、张某、曹某贺等5人为积极参加者,杨某、李某、闫某才等11人为一般参加者的黑社会性质组织。
该黑社会性质组织人数较多,层级分明,组织者、领导者明确,骨干成员固定,用约定俗成的惯例和行动规约来管控组织成员。该组织成立后,通过开设赌场、高利放贷、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攫取非法利益300余万元,后通过投资入股、建楼出租、出售股权、收取好处费等方式多渠道聚敛钱财150余万元,积累经济实力;通过给组织成员提供食宿、发放工资、出资平事、给出入狱人员接风洗尘、安抚善后、安排组织成员参与承揽建设工程等手段笼络人心、强化控制,用以维系组织的运行发展壮大。
被告人回某华等人为牟取经济利益,有组织的以暴力、威胁、滋扰等手段,在沧县及沧州市区一带实施开设赌场、催收非法债务、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抢劫、敲诈勒索、非法买卖枪支等34起违法犯罪活动,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造成1人重伤,5人轻伤,1人轻微伤;2个家庭的房屋被迫变卖,1名被害人被迫辞去政府工作远走他乡,多名群众或遭受侵害后不敢报警,或迫于该组织的威逼被迫接受调解,多名被害人有家不敢回,在区域内形成重大影响,严重破坏当地经济、社会生活秩序。
本案由沧州市献县公安局侦查终结,向献县人民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献县人民检察院于2023年10月29日,向献县人民法院提起公诉。2023年11月30日,献县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开设赌场罪、寻衅滋事罪、聚众斗殴罪、抢劫罪等罪名,数罪并罚,判处组织者、领导者回某华有期徒刑十九年零六个月,剥夺政治权利三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他被告人分别被判处十七年零九个月至七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相应财产刑。一审宣判后,回某华等4名被告人提出上诉。2024年1月26日,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检察机关履职过程】
(一)强化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夯实指控犯罪的证据基础。自该案主要犯罪嫌疑人到案并被采取强制措施后,献县人民检察院即派员提前介入侦查熟悉案情,提出针对性引导取证意见,侦诉合力构建以证据为中心的指控体系。重点围绕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四个特征开展提前介入工作:一是确定回某华等人有组织犯罪的人员规模、层级架构、有无组织纪律或约定俗成的帮规规约,明确组织成员的作用、地位,尤其是积极参加者及骨干成员有哪些,搜集并固定骨干成员直接听命组织者,多次指挥或参加有组织违法犯罪以及在组织中起重要作用的证据,以确定该组织的稳定性、严密性程度。二是查明该犯罪组织的经济实力。通过调取银行转账记录、账目明细、询问当事人、查询财产、进行财务审计等方式,查明由回某华犯罪组织获取掌控的经济利益,并查明用以支持组织成员违法犯罪活动以及维系组织生存发展、豢养成员的支出金额,以确定该组织是否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并将部分资金用于维护组织稳定、壮大组织势力。三是查明回某华及部分成员实施的犯罪是否为组织利益实施。回某华及组织成员实施的犯罪共计34起,涉及抢劫、故意伤害、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严重暴力犯罪,足以体现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但个别犯罪是否为组织利益实施,关系到组织犯罪的认定,检察机关引导侦查机关在查明犯罪事实的基础上,围绕能否认定组织犯罪收集、补强证据。四是查明该组织是否在一定区域内形成非法控制或重大影响。引导侦查机关从回某华与多名组织成员系同村“发小”的关系、在沧县一带长期盘踞、聚敛钱财数额巨大、犯罪后果严重,且多起案件被“消化”处理等多方面综合搜集调取证据,以查明该组织在一定区域内对社会秩序和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后果。
(二)准确区分个人犯罪和组织犯罪。本案争议焦点之一是组织骨干成员王某、积极参加者张某、曹某等人持回某华的双管猎枪抢劫他人棋牌室赌资数万元的行为是否应当认定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回某华及其辩护律师提出该起犯罪系王某等人个人犯罪而非组织犯罪的辩护意见。检察机关经审查认为,该起事实应认定为组织犯罪。一是王某等4名参与人员均系回某华组织中的重要成员,接受回某华的领导和管理,与其关系密切,且在实施犯罪中使用了曹某为回某华保管的枪支。二是尽管回某华事前不明知、未亲自参与抢劫,但被害方被抢劫过程中已明确知道他们是回某华的小弟,事后直接找到回某华交涉,说明这起犯罪的影响直接辐射到回某华本人及其犯罪组织,对扩大组织势力和影响力有一定作用。三是事后回某华出面与棋牌室老板调处此事,避免其手下受到报复或者追究,也未就王某等人私自持枪抢劫赌场一事对4人进行惩罚或惩戒,未在组织成员内部进行教育或明确禁止,表明回某华对该行为有一定的默许或认可。因此将该案认定为组织犯罪起诉,并被判决认定。
(三)加强法律监督,确保打准打深打透。该组织成员众多,部分案件案发时未得到及时处理,存在应当立案而未立案或遗漏犯罪嫌疑人的情形。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引导公安机关补强证据,及时监督以寻衅滋事罪立案,查明案件事实及参与人员的作用。此外,通过诉前引导,督促公安机关对涉及该组织的多起案件线索深挖细查、串并分析,避免出现漏罪漏犯。全案共计监督立案2件,纠正漏捕3人,纠正漏诉3人,追诉漏罪1件,移送洗钱犯罪线索1件,移送其他犯罪线索5人次,纠正公安机关侦查活动违法4件,提请上级院适用审判监督程序对已生效错误判决抗诉2件。
(四)促进综合治理,完善黑恶犯罪预防体系。检察机关审查发现,该案回某华犯罪组织的19人中,除未成年人之外,有犯罪前科的10人,占比53%,暴露出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情况严峻、严重破坏当地的社会生活秩序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做好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有效遏制再犯罪的高发态势,献县人民检察院在征得案发地检察机关同意后,向沧县司法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针对刑满释放人员,首先要“一人一档”进行建档分类,做到衔接到位,底数清楚;其次,健全安置帮教工作小组,引导刑满释放人员遵纪守法;另外,联合各单位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定向帮扶,多部门共同发力齐抓共管,有效预防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违法犯罪。该建议得到沧县司法局党委的高度重视,对建议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并全部采纳建议事项,有效推动完善当地涉黑涉恶犯罪预防体系建设。
【典型意义】
(一)坚持准确认定组织犯罪。正确区分个人犯罪与组织犯罪,关系到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的认定,有助于从行为特征和危害性特征两个方面把握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构成条件,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定和组织领导者的罪责认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中,应当注意发挥诉前引导侦查、补充侦查作用,通过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出具引导侦查提纲等方式,督促公安机关围绕组织犯罪进一步夯实证据基础,尤其对并非组织领导者亲自参与或指挥实施的犯罪行为,引导公安机关从犯罪是为组织利益还是个人利益实施、犯罪附带后果是否扩大组织的影响力和势力、是否得到组织领导者事后认可或默许、是否符合组织规约等方面收集完善证据,从而确保个人犯罪与组织犯罪界限清晰,涉案人员罚当其罪。
(二)坚持法律监督贯穿始终。涉黑案件办理过程中,检察机关应当以高质效办案为基本追求,坚持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一方面加强对刑事立案、侦查活动的监督,全面审查和综合运用证据,梳理多人犯罪中涉案人员的具体行为及作用地位,依法开展立案监督、追捕追诉工作,避免出现“漏网之鱼”。同时通过对侦查活动中违法或不当行为的监督纠正,督促公安机关依法履职,以程序公正促进实体公正,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确保诉讼活动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延伸审判监督视野,对已判案件或已执行完毕的生效案件中存在错误问题,应通过提出抗诉、制发再审检察建议、提请上级检察机关适用审判监督程序抗诉等方式监督纠正,确保准确追诉涉黑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