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新时代检察传播创新事例(1)
2024-11-29 21:02:00  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

  事例一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跨次元反诈普法

  【关键词】

  检察普法IP 跨次元动画 矩阵传播

  【事例概述】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发挥检察履职专业优势,探索以互联网思维优化检察普法宣传产品,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新媒体、正义网络传媒等联合出品《骗局粉碎机》系列反诈宣传动画,于2023年全国两会前推出,以其生动亲和的动漫形象、幽默明快的叙事风格、真实鲜活的故事情节、专业精练的反诈提示,获得广泛转发与好评,结合作品创设的相关话题登上微博要闻榜和抖音热榜。

  一是以办案为基,挖掘检察履职实践的“源头活水”。注重深挖检察监督办案中的普法宣传“富矿”,针对近年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问题,结合检察机关办案实际梳理涉“两卡”犯罪、网恋“杀猪盘”、刷单“杀鸟盘”、贷款“杀鱼盘”等新型高发诈骗犯罪的规律性特点,总结上述诈骗犯罪的常见套路和惯用话术,为在该系列动画中精准还原诈骗“现场”提供鲜活素材。

  二是以宣传为媒,激活检察普法资源的“一池春水”。有效发挥检察宣传文化工作的媒介和桥梁作用,精心策划和打磨顺口溜式的台词,借助动画实现对“杀猪盘”“杀鸟盘”“杀鱼盘”的形象化表达,将理性平面的案例转化为感性立体的剧情,将专业费解的法律条文“翻译”为通俗易懂的普法知识,打破法律专业壁垒,提升普法宣传效能。

  三是以互通为要,推动普法供给与受众需求“双向奔赴”。精准对接上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目标人群——青年网民群体的触媒偏好,采用轻量化系列式竖屏影像形式,共制作4集,每集用1至2分钟简洁明了地集中讲述一种诈骗类型及手段,通过放大矛盾冲突、提升情节密度,既顺应碎片化阅读的需求,也满足了受众的“追剧”心理,有效提升该普法作品的实质触达率。

  【创新价值】

  一是打造跨次元检察普法IP,提高趣味性和传播力。通过“美人鱼”等丰富多变的跨次元动画形象设计、“芭比Q”等自带网感的用词、“憨憨小宝贝”的固定称呼、直揭骗局的犀利表达,塑造检察普法IP的高辨识度和人格魅力,打破公众眼中检察官严肃刻板、不苟言笑的传统形象,有利于拉近普法者与受众的距离,吸引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爱好的网民群体,推动反诈普法突破“专业圈”、走进“大众圈”。

  二是透过亲历者视角展开剧情,增强代入感和引导力。传统的普法方式多从普法者角度出发,不容易引发受众共鸣。该系列动画一反说教式灌输式反诈普法常态,积极构筑与屏幕对面受众的情感共识,设计检察官接到诈骗电话的多个生活化场景,将检察官从普法的“旁观者”转换成骗局的“亲历者”,有效提高受众之于剧情的代入感和感知度,引导受众在参与破局探案的过程中获得沉浸式反诈体验、提高防骗反诈意识,实现了从“要你为”到“我要为”的转变。

  三是形成线上线下联动传播矩阵,拓展辐射面和影响力。在依托短视频平台进行密集线上推广的同时,开设配套原创话题#当检察官接到诈骗电话#强化互动式传播。积极推动在北京全线公交和部分地铁线路的移动电视端进行线下联动播出,覆盖日均客流量千万级;制作《反诈系列动画<骗局粉碎机>亮相北京公交地铁》宣传稿获多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转发,形成二次传播,实现了点、线、面的宣传辐射效应和聚合效应。

  编辑:东台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