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来到幸福村,已经是相隔许多年之后的事了。
记得头一次到幸福村,是去核查一个案件线索,当晚借宿在村民家里。第二天早上刚刚起床,主人家就用一个小瓷盆端了半盆略有些浑浊的水,一边找毛巾一边对我们说:“今年太干旱了,我们这里已经缺水几个月了,平时吃水都要到山下去背,这点水你们两个将就着洗个脸吧!记着用过的水莫倒了,放到那里还有用噢。”就在那天,我才知道竟然还有吃水靠背的地方。
人们常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说的是哪怕再高的山,都有山间溪流、山泉水或者地下水,然而,偏远的幸福村却是一个山大石头多、地薄泥巴少的地方,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大沟深的幸福村,平均海拔一千多米,由于地质结构的特殊性,这里的沟壑几乎就蓄不住水。“滴水贵如油,年年为水愁”。在这里,吃水困难竟然成了困扰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件最头疼的事情。由于村里仅有的几处浸水坑时常处于几乎干涸无水的状态,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常年都是生活在靠天吃饭、靠背水过日子的窘境之中。距离村子最近的一个水源地,也是在数公里以外的山脚下。一年四季,冬去春来,不管是赤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凛,人们下山背水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
在村里那段时间,我见识了因为缺水被压弯身子的人们。
山高路远,费时费力,背水的人每天都得早早起来,赶在天刚蒙蒙亮时就出门,住得更高更远一点的还得准备一个手电筒,方便一早一晚在路上使用。在山区的农村,干重体力的农活往往都是男人的事情,背水的活儿自然也不例外,但偶尔也会有女人的身影,多半是家里缺少男劳力。下山背水的人或独自前往,或三三两两相约结伴而行,沿着蜿蜒而曲折的羊肠小道,下一坡又上一坡,往返一个来回就要走十多公里的崎岖山路。背水上山格外费力,一路上走走停停要歇上个七八次,就算是身强力壮的好劳力,要背回来一桶水至少也得耗费三四个小时,而一天从早到晚最多也就只能背两回水。每背回一桶水,都要淌上几身汗。
背水光凭力气大也不行,多少还是有些窍门的,比如把背桶装满水之后,一般还要在里面放一个用篾条编的小竹圈子,这样就算是背桶随着背水人脚步的挪动而上下颠簸晃动,浮在水面上的竹圈也能防止背桶里的水被浪到外面去,甚至灌进背水人的脖子里。
背水上山的路陡滑曲折,中途可以放下背桶歇气的地方,也只有那么几处,如果错过了歇气的地方,那就只好继续背着水往前走,一直要走到下一个歇脚处才能放下背桶歇气。每当从山下背回来一桶水时,人们总是要小心翼翼地倒进水缸里,生怕一不小心洒在水缸外了,然后用木盖子盖好,再在木盖上压上一块石头,为的是防止猫鼠等小动物把缸里的水污染了。
背水费时又费力,有时候甚至还要伤心怄气。当年村里的张寡妇有一次用了半天时间才背回来一桶水,可就在自家房屋前面的院坝石坎上停下来歇气的时候,稍不留神把背桶放偏了位置,装满水的背桶便一下子滚到了坎下,就连张寡妇也被扯落在地。眼看着桶里的水倒了个精光,张寡妇顿时就瘫软了,一屁股坐在了稀泥巴上,一边使劲地拍打着背桶一边放声大哭,邻居连哄带劝了半个多小时,好不容易才把张寡妇劝回了家。
人们都深知背水的辛苦,所以在平时用水时也就格外节省,往往是用洗菜的水洗脸,洗脸的水又洗脚,洗脚的水再喂猪牛羊,最后才舍得用反复使用后剩下的那点水把房前屋后的菜园子浇一下。如此循环利用,从不轻易浪费。每当遇到下大雨的时候,就是人们最忙乱也是最开心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用盆、桶、锅等器皿接雨水,家庭主妇们则忙着搓洗一家老小换下来的脏衣服。
吃水要靠背,背桶要贴身。背水是个体力活,只要身强力壮就行,而背桶却不是人人都会做的,村子里有这手艺的人也只有几个会木匠活的年长者。对于背水的人来说,背桶的长短大小要是不合适,既耽搁时间更消耗体力。为了减轻背桶本身的重量,人们准备制作背桶前,一般都是事先选取松树、杉树、椿树等材质较轻的树木,砍伐后剔掉枝丫,用锯子锯成数节,置于阴凉处自然晾干后,再请手艺娴熟的木匠来家里制作背桶。
我见过制作背桶的过程。背桶的大小由主家根据木料而定,木匠师傅先用锯子将木料改成长短一样、薄厚一致、宽窄合适的木板条,然后用木工推子将木板条推平整,木板条一头宽一头略窄,木板用竹钉连接起来,再用竹条或者铁丝箍成上大下小、呈椭圆形的桶口,然后再把事先做好的桶底安装好,还要在桶底与桶壁之间的缝隙处填上细的锯末,用凿子反复地将锯末填塞严实,最后再在背桶上固定两条结实一些的背带,一个背桶便算是制作完成了。
有的人担心背桶长期被水浸泡会过早地腐烂,便想方设法弄上一点生漆,在新做的背桶里外薄薄地刷上一层。制作好的背桶大约有半人高,桶口较为宽大,而桶底则略小,背桶的尺寸大小也有所差异,不同背桶内可装水的容量也多少不一,小背桶一般装几十斤水,而大号的背桶则可装上百斤水。背水时要用背带将背桶紧紧地固定在后背上,这样即便行走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只要脚下不打滑,背桶也不会偏,水也不会抛洒出来。为了减轻长年累月背水对身体的摩擦和损伤,人们便想到了用棕丝或者布条编成一个扇形的垫肩,也可以用晒干的苞谷秆、苞谷叶扎成两个小把,在背水时垫在肩膀上和后腰处,这样就能够减轻背桶对肩膀和后背的摩擦……
后来,政府实施了贫困山区人畜饮水工程,人们吃水的困境有了不同程度的缓解,曾经在解决生活用水难题中起了大作用的背桶,也就渐渐地派不上用场了,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尤其在脱贫攻坚期间,农村生活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长期困扰幸福村的饮水困难现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让这里祖祖辈辈刻骨铭心的缺水之困、饮水之痛、背水之苦的日子,也彻底成为了历史。
背水的时代,终于一去不复返了,而那远去的背桶,也将深深地留在一代人的记忆中。幸福村终于名符其实。
(作者:吕晓 单位:陕西省镇巴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