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长烟落日 金戈铁马
2023-07-18 14:44:00  来源:检察日报

  宋代,词发展到鼎盛时期,与唐诗并称,代表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而又辉煌灿烂的文化。北宋前期的作品多绮靡婉约之风,但也不乏豪放之作。这些作品充斥着爱国主义情怀,也反映出宋代兵役制度的一些特点。

  1.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唐朝晚期由于藩镇割据,以致天下大乱,而五代时期各朝统治者深知藩镇的危害,削弱藩镇之后,将敌军收编,加上自己的军队,组建禁军即中央军,导致禁军势力越来越大,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是因其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实为禁军领袖,与赵普及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策划发动的。赵匡胤建宋后,吸取前朝教训,不仅通过“杯酒释兵权”进行了人事调整,还改革了兵役制度等军事制度。据《宋史》记载:“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

  北宋初期主要采取募兵制,在士兵选择上十分严格,对身高有严格规定,“太祖拣军中强勇者号兵样,分送诸道,令如样招募。后更为木梃,差以尺寸高下,谓之等长杖,委长吏、都监度人材取之。”后又“重定等杖,自五尺八寸至五尺五寸为五等”。募兵制下士兵的职业化、终身化,使广大农民摆脱了沉重的兵役负担,为北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提供了短暂的安定环境。北宋初年还实行雇佣军容纳饥民、流民的办法,使军队数量大为增加。《宋史》记载:“仁宗之世,西兵招刺太多,将骄士惰,徒耗国用。”庆历年间,枢密院奏:“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造成财政不堪重负,国家当时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无法保障雇佣军的钱饷供应,加之各级军官克扣士兵军饷,导致士兵无法养家,引发了众多士兵的不满甚至兵变。

  宋朝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将军队的决策权和调度权交给枢密院,而指挥权交给边将,和平时边将没有自己的军队,战时统帅都是临时任命,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且边将与驻军经常换防。这种军事制度及兵役制度的变化,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范仲淹这首《渔家傲》写于宋仁宗时期。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宋朝廷调兵遣将,前往讨伐,但事起仓促,连战连败。《宋史》记载:“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先是,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时塞门、承平诸砦既废,用种世衡策,城青涧以据贼冲,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以通有无。”范仲淹还就应战建言:“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不然,情意阻绝,臣恐偃兵无期矣。若臣策不效,当举兵先取绥、宥,据要害屯兵营田,为持久计。”这些建议被朝廷采纳,“帝皆用其议。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定堡障,通斥候,城十二砦,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负责抵抗西夏达四年之久。这首词就是他在西北军中所作。《宋史》记载,“自西师屡衄,正兵不足,乃籍陕西之民,三丁选一,以为张弓手。”词的上阕主要写塞外景色及当时的形势,范仲淹到任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上任后,一方面加强军事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不敢轻易出战,使延州紧张局势稳定下来,但延州仍处于孤立、薄弱、危险的状态,“孤城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下阕着重抒情,“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无从谈起。“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出了将士在战局长期僵持又思念家乡的情感,也流露出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严重后果的不满。

  2.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以“强兵”为宗旨改革军制,“熙宁初,王安石变幕兵而行保甲,帝从其议。”“乃诏畿内之民,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斡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正,又以一人为副。应主客户两丁以上,选一人为保丁。”保丁农闲时习武,平时夜间巡查治安。其目的是逐步实现民兵制与募兵制结合,以民兵取代冗兵。实行“将兵法”,这是王安石针对禁军战斗力不强而实行的兵制改革。将领由武艺高强、作战经验丰富的武官担任,专门负责所辖军队的训练。“将兵法”的实施,目的在于改变过去“兵不知将,将不识兵”的状况,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将兵法”虽在推行,不少将官仍多是庸才,后来两次对西夏用兵,宋军均遭惨败,加之王安石被罢相后,他的变法成果几乎全被否定。王安石变法四十余年后,北宋被金灭亡。

  岳飞是南宋时期最为著名的抗金名将,其词作今仅存三首,皆与抗战有关,其最广为传播的是其《满江红·写怀》即“怒发冲冠”,特别是近期张艺谋导演的《满江红》电影的热播,更为人们所熟悉。这里引用了岳飞的另一首《满江红》,这首词较同调“怒发冲冠”之作略早,作于绍兴四年(1134年)作者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绍兴三年(1133年)十月,金人傀儡刘豫军队占领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及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也直接威胁到湖南、湖北百姓安全。岳飞连续上书奏请进军中原,收复襄阳等六州。次年五月朝廷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领兵出征。岳家军军纪严明、士气高昂,加之岳飞部署得当,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保卫了长江中游,打开了川陕通道。就在岳飞想乘胜长驱直入收复更多失地之时,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之名命令岳飞只需收复六州,立即班师。

  岳飞率部回到鄂州,上奏要求选派精兵二十万人直捣中原,收复失地。这首词即是岳飞在鄂州登临黄鹤楼,北望中原所写下的抒怀词。作品首先写登黄鹤楼遥望北方失地,引发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其次想象了在被占领区内北方人民生活的惨景。“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两组问答句,体现出岳飞恨不得立即北上,“何日请缨提锐旅”,以收复失地,解民于倒悬。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南宋时期的岳家军是如何组成的?据《宋史》记载:“建炎南渡,收溃卒,招群盗,以开元帅府。其初兵不满万,用张、韩、刘、岳为将,而军声以振。”建炎四年,即1130年,岳飞奉命独立建军,此时只有不到一万人,随后经过征战与收编,到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收复襄汉六州,写这首词时,岳家军兵力已增至35000多人。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部平定了“杨么之乱”,《宋史》记载“么投水,牛皋擒斩之。飞入贼垒,余酋惊曰:‘何神也!’俱降。”在这些征战中,岳飞将一些农民起义军纳入了岳家军中。同时,他还收编数万惯于水战的健儿,获战船“凡千余”,其中包括几十艘作为主力舰的大车船,“鄂渚水军之盛,遂为沿江之冠”。

  岳飞水军曾一度是南宋长江防线的中坚力量。岳家军一边打仗,一边扩充。岳家军虽然也有正规军加入,最终编制一直在10万人左右,因人员成分复杂,最初战斗力并不强。但岳飞治军严明,严格训练、严明纪律,且爱兵如子,据载岳家军“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如经过严格训练的岳家军箭队,每名弓箭手都能够拉开200斤的硬弓,并把箭射到两百米以外。在保护皇帝的禁军中,但凡能做到这一点的,就能成为军官。在严明军纪方面,“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在爱护体恤士兵方面,“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正是在岳飞的严管下,岳家军被誉为“正义之师”,岳飞成为我们千古敬仰的民族英雄。

  3.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一生坚决抗金,反对投降。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济南农民耿京发动抗金起义,辛弃疾率领两千多人参加义军,次年他奉命南下见宋高宗。北归时,听说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便率五十轻骑驰入金营,在五万军中生擒张安国。

  陈同甫是陈亮的字,亦被称为龙川先生。陈亮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谈到“方南渡之初,君臣上下痛心疾首,誓不与虏俱生,卒能以奔败之余,而胜百战之虏。秦桧倡邪义以阻之,忠仁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三十年之余,虽西北流寓皆抱孙长息于东南,而君父之大仇,一切不复关念,自非逆亮送死淮南,亦不知兵戈之为何事也?”陈亮积极主张抗战,与辛弃疾志同道合,成为好友。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被罢职闲居上饶的第七年,好友陈亮到上饶造访辛弃疾,二人共度十余天,辛弃疾的这首《破阵子》即是此时写给陈亮的,“赋壮词以寄之”。全词铺写阅兵练武场面,以“醉里挑灯看剑”发起,紧接闻角梦回、分炙连营、点兵沙场、战胜强敌,最后发出“可怜白发生”的叹息,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无奈。

  辛弃疾南归后,大多数时间朝廷只是让他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其间虽然也曾让他参与军事,但每次都是时间不长就调任离职,他的军人生涯几乎从此中止。宋淳熙六年(1179年)辛弃疾调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当时湖湘地区盗贼四起,又因为湖南连着两广,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相接,草寇作乱之事时有发生。辛弃疾在任上组建了一支为江上诸军之冠的“飞虎军”,用以整治地方治安,而这可能也是他时刻不忘领兵杀敌、恢复中原的一种积极表现。

  宋代推行的是文人掌兵、武将限权,大量文人在前线统兵作战,所以涌现出不少岳飞、辛弃疾等既文采出众又熟谙军事、勇猛无畏的特殊才俊——辛弃疾更被后世誉为“宋朝最猛文人”。不过这种制度性的缺陷也给宋朝军事战略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仰赖文人个人的军事才华面对强敌更具有偶然性,不可能取得战略上的成功。

  (肖爽)

  编辑:东台检察  

上下篇导读

 · 真爱之途
 · 幸福村水事
 · 灵石
 · 曲江宴与雁塔题名
 · 追光
 · 杨队
 · 山上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