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调在外办案的我,无意间看到杨队发在单位工作群里的退群告别信息,才得知杨队退休了,慌忙询问部门同事,方知自己已错过了杨队的退休座谈会。算起来,杨队是我在单位共事最长的同事,彼此知之甚深,虽未正式拜师收徒,却情同师徒。想到再也不能和杨队坐在办公室纵情谈天说地了,心中顿生一股离别的失落感,那些与杨队有关的往事伴随着愁绪一点点涌上心头。
和杨队第一次见面是在办案点的客房里。敲门后,是一个赤脚男子开的门,我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他说早知道我要来,叫他“杨队”就行了,不用客套。他爽直不羁的个性迅速让我消除了初见的拘束感。他的益阳话于我并不难懂,跟我家乡话差不多,彼此在心理上一下子亲近了起来。
杨队当时负责审讯的对象是一个副局长,没有多少侦查经验的我更多的是充当杨队的学徒。几次审讯下来,我慢慢看出来,对方似乎早有准备,对抗心理很强,不是那种肯轻易就范的角色。审讯进展并不顺利,可杨队却不急也不躁,每次从审讯室回到房间仍是下他的象棋。然而审讯突破却在我意想不到的时候意外到来了。那天下午,杨队在展开一番例行的法制教育后,简单地问了对方几个工作方面的问题,又似乎不经意地提到几个名字和几处地址,然后突然停下来盯着对方的眼睛。对方顿时紧张了起来,额上立刻冒出许多细密的汗珠。事后,杨队告诉我,侦查审讯并非用蛮力,要善于分析对方心理,注重沟通交流,捕捉对方弱点,通过平淡的语调、环环相扣的讯问,打开嫌疑人心结,顺势突破心理防线。
办案结束后,我被安排与杨队同一间办公室。因为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有共同语言,杨队大概也觉得我虚心好学,工作闲暇,便不时向我传授办案经验,讲述他的部队生活、人生经历。我们相谈甚欢,谈到高兴处,杨队像个孩子似的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以至于有时过了下班时间都浑然不知。
“两反”转隶前我被调整到公诉部门,杨队本来有机会转隶到监察委,但他对领导说:单位的同事们都很熟悉了,相处起来融洽、适意,自己对检察机关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一句话,就是不想离开。
杨队如愿留下后转岗到了驻所检察室。从那以后,我到看守所提审,经常见到杨队在看守所内四处巡查,倘若发现单位同事着装不规范的,便会当面指出。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检察官是监督别人的,自己都做不好,怎么去监督别人?!
几年后,我到刑事执行检察部门任主任,因为需要同时办理部分捕诉案件,对驻所检察工作实际参与得并不多,每次谈起这方面的工作,杨队总是信心满满地说,你是了解我的,监所工作我不会出纰漏。因为熟悉他的工作作风,加上部门人手不足,便任由他一个人在单位和看守所之间独自奔忙。偶尔和看守所干警、在押人员谈及杨队,都说他是军人作风雷厉风行、原则性强。
第二年,上级院对各看守所开展巡回检察,同时检查驻所检察工作。由于对驻所检察实际工作情况事先不摸底,巡察前,我试探着询问杨队要不要让同事帮忙整理下资料?不料杨队一口回绝:同事们都很忙,就不麻烦大家了。见他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我也不便多说什么。
对我县和邻县看守所的巡回检察在一处办公,我参加对邻县看守所的巡回检察。因为心中没底,便格外关注杨队的工作情况,翻阅着迎检单位的台账资料,对杨队准备的资料能否过关,越发有些担心。后来发现,杨队不知什么时候已将准备的几十本迎检资料整整齐齐地摆上了办公桌,我上前信手抽出几本翻了翻,发现不但装订整齐,而且内容详实、材料完整,高下立判。巡察组领导看在眼里,对杨队的工作自是赞不绝口。
工作之余,杨队酷爱打气排球。去年秋季,单位组织气排球赛,杨队带领一众年轻队员上场征战。别看杨队年近六旬,却老当益壮,身体和精神状态丝毫不比年轻人逊色。因为酷爱气排球运动,只要天气许可,每晚他都要和院里的几个气排球爱好者激战到夜里。长期以赛代练,让他经验丰富、技术娴熟、体力充沛。俗话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此话果然不虚。杨队在场上颇具大将风范,除了指挥、调度年轻队员积极主动应战,他自己也在场上奔走如飞,前截后挡,左扣右杀,特别是一手搓球绝技,令人叹为观止。不管对手如何刁钻地发球,他总能巧妙地将来球狠狠地砸过拦网……
那如火的热情、灵活的身姿、如行云流水一般快捷的手法,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时技惊全场,场边观众不由自主地发出阵阵欢呼声。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呐喊助威声中,杨队越战越勇,像一根定海神针牢牢扎在场上,一点都看不出已是年近花甲的老同志了。
尽管杨队在场上奋力冲锋陷阵,满场飞奔,大杀四方,但气排球毕竟是团体运动,无奈队内参赛的年轻队员平日接触气排球运动少,配合生疏,特别是接发球明显经验欠缺,面对对方的多点开花式进攻,队伍最终未能小组出线。被淘汰后,满头大汗的杨队没有丝毫失落的情绪,而是兴致不减地当起了比赛裁判……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愿杨队在退休后的人生下半场拼出新高度,生活更精彩!
(作者:王钢单位:湖南省汉寿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