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借来的荆州,何以三番五次不还? ——《三国演义》之法意遐思⑤
2024-09-02 09:34:00  来源:检察日报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是两个特色鲜明的人物,曹操为奸雄,刘备是仁君;曹操以刚统御属下,刘备以柔归拢人心;曹操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为口号,刘备以仁、义、信为旗帜。不过,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人也具有多面性,刘备也并不总是守德守信,“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歇后语就揭示了刘备失信的一面,其中包含若干法律问题,饶有趣味。

  孙权和刘备联手大败曹军,孙权方面出力多,刘备方面贡献少,所以周瑜只将荆州南岸分给刘备。刘备的仁、义、信在江湖上名望甚高,投靠之人甚多,人多地少,刘备找孙权索要荆州。鲁肃从联刘抗曹的战略角度出发,劝说孙权以荆州借刘备,由此在刘备与孙权之间成立了荆州借用合同。可惜的是,借时容易还时难。孙权欲索回荆州时,刘备百般搪塞,不愿归还。孙权派鲁肃等人数次索要荆州,在这个过程中,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先以法律辩解,后以感情拖延,最后直接混赖,上演了一场从君子到老赖的好戏,容详述之。

  鲁肃一索荆州。面对鲁肃的要求,诸葛亮答曰:“荆襄九郡非东吴之地,乃刘景升之基业。吾主固景升之弟也。景升虽亡,其子尚在,以叔辅侄,而取荆州,有何不可?”诸葛亮不否认刘备向孙权借荆州,但明确指出孙权并非荆州的所有权人,其通过武力霸占了刘表的基业,而刘备使用荆州,并不是其本人使用,而是辅佐刘表的继承人刘琦,因此可以拒绝归还荆州。诸葛亮一番说辞有理有据,鲁肃默然良久,乃提出:“若公子不在,须将城池还我东吴。”诸葛亮说:“子敬之言是也。”就此,双方达成了一个附期限归还荆州的协议。

  附期限的法律行为,民法典第160条有明文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期限,但是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期限的除外。附生效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期限届至时生效。附终止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期限届满时失效。”法律行为所附之期限,可以是固定期限,比如诸葛亮与鲁肃达成半年后归还荆州的合意,所附期限即为固定期限。所附之期限,也可以是不确定期限。诸葛亮与鲁肃约定刘琦死亡则荆州归还,刘琦死亡是确定的,但何时死亡则属不确定,故而双方达成了一个附不确定期限归还荆州的合意。鲁肃第一次索回荆州的行动失败。

  鲁肃二索荆州。刘琦沉湎酒色,很快身死。按照双方约定,刘备应该归还荆州了,所以鲁肃第二次索要荆州,可是刘备还是不想归还,这就有点不讲道理了。不过,法律并不禁止当事人自行协商,双方经过一番唇枪舌剑,诸葛亮表示刘备欲图西川,双方便达成了以刘备攻占刘璋的益州之后即归还荆州的协议,这是一个附条件的归还荆州协议。

  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民法典第158条也有明文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但是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条件的除外。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失效。”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同之处在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其条件成就与否具有或然性,刘备承诺攻下益州即还荆州,但其是否能够攻下益州是不确定的。因此,本应该理所当然归还荆州的刘备,经过鲁肃二索荆州,反而有可能免除归还的义务了。

  鲁肃三索荆州。附条件的法律行为,如果一方当事人故意使条件不成就的,视为条件成就;故意使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双方达成协议后,刘备迟迟不发兵攻打益州,懂法律的周瑜便遣鲁肃三索荆州。刘备根据诸葛亮的计谋,只待鲁肃一张口索要荆州,便上演了其最拿手的哭戏。诸葛亮在边上解释道:“当初我主公借荆州时,许下取得西川便还。仔细想来,益州刘璋是我主公之弟,一般都是汉朝骨肉,若要兴兵去取他城池,恐被外人唾骂;若要不取,还了荆州,何处安身?”

  诸葛亮这一番振振有词加上刘备捶胸顿足的放声大哭简直是毫无道理可言。攻打益州是刘备、诸葛亮提出来的,鲁肃接受了他们的提议,现在迟迟不肯出兵,竟以攻打刘璋不合适为借口以说明其并非故意使所附条件不成就。

  不过,兄弟情义在刘备那里不过是个幌子罢了,刘备最终还是做了益州之主。按照与鲁肃达成的协议,归还荆州的条件成就,应当照约履行。东吴方面乃遣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索还荆州。这一次,无论是法理、情理,刘备都没有不还的理由了,谁知其竟混赖起来。刘备出具书面文书,答应将荆州一半,即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归还,让诸葛瑾持书找关羽交割。关羽却道:“吾与吾兄桃园结义,誓共匡扶汉室。荆州本大汉疆土,岂得妄以尺寸与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吾兄有书来,我却只不还。”一招踢皮球大法,便把荆州混赖了下来,刘备的老赖嘴脸亦暴露无遗。

  从刘备借荆州的故事来看,所谓的仁、义、信,只不过是刘备谋略工具箱中的一样罢了,当其能够带来利益时,刘备是仁人君子,而一旦当老赖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诚实信用马上就被抛之脑后了。不过,老赖的行为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要受到谴责的,东汉末年虽然没有“失信黑名单”制度,但作者仍用因果报应的情节设计,隐喻对其可耻行为的不屑。且看,刘备虽以老赖行为赚取了荆州,看似得意,但很快,孙权发兵,关羽大意失荆州,殒命沙场,刘备一怒之下起兵伐吴,最后也一命呜呼。

  (睢晓鹏)

  编辑:东台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