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做自己人生舞台上的主角
2023-10-31 09:42:00  来源:检察日报

  《不虚此行》海报

  《不虚此行》是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获奖作品,影片讲述了研究生毕业的闻善在做编剧失败后,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而改以撰写悼词为生,并渐渐地在与各色普通人相遇的过程中获得了温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整部电影没有明显的情节起伏,甚至没有太多的背景音乐,仅通过闻善与其他人物的对话平铺直叙,却将人物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观众看完后回味无穷。

  影片不仅通过对闻善日常工作的描写引发观众的深度思考,最后更蕴含着“找到自我”的价值升华。电影的最后一句台词“和你说一声,你可以当主角”,其实是闻善与内心的对话。事实上,这句话在影片一开头就出现过,前后呼应点明主题,说明闻善在写悼词这一普通但又不平凡的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成就感。正如他的名字“闻善”一样——“闻知善言善行”,用心倾听每一位小人物的生前故事,用文字送逝者最后一程。

  死亡,可能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面对也不愿意去细聊的话题,似乎它承载了太多的悲观情愫。但是本片向我们展现了在殡仪馆里,死亡是一件再日常不过的事。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人间百态,这里萦绕的庄重哀乐仿佛在诉说着逝者的悲哀与生者的遗憾。作为一位文字工作者,闻善延续了上学时期做观察笔记的习惯,经常在工作之余去动物园观察不同动物的起居生活。与庄严静默的殡仪馆不同,动物园里充满了游客的欢声笑语。似乎看惯了人生的太多无奈与叹息,与无忧无虑的动物相处也是一种疗愈。但人又何尝不是动物呢?人是社会性动物,一切情感的联结都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扮演的角色相关。失去一位至亲的人,我们就丧失一种身份,从身上掉落一瓣情感碎片,哪怕我们仍在与世界建立着联系,但未来再也不会有同样的人温暖我们。

  葬礼其实是一项温暖的仪式,送逝者最后一程,诉生者内心情感。电影《人生大事》就把殡葬师比作“种星星的人”,而悼词作者通过倾听和不断追问,竭尽所能地将生者对逝者的回忆挖掘出来,搭建起星星回家的“天梯”。

  “死亡就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阶段。”这是日本电影《入殓师》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与《不虚此行》主要通过倾听者闻善的侧面视角来展示死亡不同,《入殓师》以新手入殓师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饰)的个人直观视角去叙述各种各样的死亡,平静地为观众展现出一段生与死的旅程。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些关于“死亡、殡葬”题材的影片并不是在推崇死亡,而是借助死亡去告诫人们珍惜生命,在凝望死亡的同时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不虚此行》用朴实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小人物”的真实生活:一位固执不已但又无私奉献的好大哥;一位想要儿子陪伴却又思念家乡的慈父;一位带领兄弟们打拼事业,自己却累倒在工作岗位的CEO;以及身患癌症但家中满是生机的“网红”方阿姨等。本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在闻善的笔下变得丰满而鲜活,由此引导观众在以小见大的视野中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不虚此行”?

  无独有偶,余华在小说《第七天》中也为读者展现了“死亡正是进入另一个殿堂”的故事。41岁的主人公杨飞死于餐馆爆炸,因为无人祭奠、没有墓地,他成为一个孤魂野鬼,游荡于生与死的分界线上。全书以杨飞为第一视角,讲述了死后七天里的所遇、所见、所闻之事,通过将生前与死后的世界进行对比,揭示出现实世界的荒诞无常。作为揭露荒诞现实书作的代表,《第七天》运用较为夸张的叙事手法以引起读者共鸣。电影《不虚此行》则没有刻意的情绪渲染与过多的拍摄技巧,但观众依然能从闻善每一个默然的瞬间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人类的渺小,同时也在感叹哪怕是再籍籍无名的一个人,也曾有过丰富的人生,但生者又能做些什么来让世人记住逝者呢?当然,也许不用记得,正如烟花灿烂绽放,只要存在过就有它的意义。

  人生最后都会化为“一纸悼词”,不要等到最后才想起陪伴。美国贝勒医学院神经医学博士后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一书中说:“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失,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悄然离去;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可见,逝去的人与这个世界的最后连接,是停留在亲人脑海中的记忆。

  影片中,闻善问王先生能否再说一些父亲生前经历的细节,王先生回忆良久,关于父亲的记忆仿佛随着他的离开也一并逝去,又或许脑海中根本没有和父亲相处的点滴片段。是啊,就连王先生的儿子都明白“爸爸最爱儿子”,可为什么王先生不能给父亲多一些陪伴,却只能在亲人离去后用翠竹寄托哀思。为什么人们只关心自己的未来,而忘了自己的过去,又总是在失去时暗自叹息。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拥抱、大声欢笑、珍惜每一次遇见、不惧每一场别离,不吝啬表达爱、不惧怕直面痛,珍惜爱你的人,放下讨厌的人,忽略不重要的小事,善待每一种情绪下的自己,这就是热爱生活!

  找到自己,你也可以是人生的主角。影片中,闻善的出租屋里一直有一位学生模样的男生,未曾出现姓名,起初还以为他只是闻善的合租室友。直到邵金穗的到来,翻转那一块写满了故事线的画板,“小尹”这一名字才映入我们眼帘。其实,小尹正是闻善心中另一角色的化身,他有着与闻善不同的性格特点,喜欢穿彩色衣服,留点胡子,真挚活泼。小尹这一角色有名无姓,且时常在闻善觉得自己的工作羞于启齿时提醒他要“说实话”。小尹为我们展现了闻善在初入殡葬行业时的纠结与不甘,也带领我们见证了闻善找到自我价值的成功蜕变。影片的最后,闻善在电脑上打下“尹然”二字的拼音,赋予了小尹完整的名字,也说明闻善最终敢于直面内心,开始书写自己真正的人生。

  法国抒情诗人阿尔弗莱·德·缪塞说:“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瓣花代表一个梦想,每根刺昭示一种现实。”一朵玫瑰的花瓣往往数得过来,但有多少刺却难以估量,漫长的人生里要经历多少现实的刺痛,可能真的数不清。但即便这样,我们也是自己人生舞台上的主角。勇敢地直面困难,接纳最真实的自己,只要我们葆有一颗平静又丰盈的内心,向内寻求而非向外索取,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能自由绽放。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珍惜当下永远是最优解。死亡是每一个人不可避免的终点,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正是每一个人真实存在的瞬间构成了生命的意义所在。许多观众走入电影院前都希望能在《不虚此行》中找到人生的意义,看完后可能会发现,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过好普通平常的每一天。我们经常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疲于奔命,却总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最后只留下无尽的空虚与叹息。这部影片虽然情节平淡,却拥有治愈人心的无限力量。正如片尾曲的最后一句歌词唱道:“日子过得再糟糕、再不顺心也好,只要我还呼吸着,就都是暂时的。”

  为生而喜,死亦无悲,认真地体验生活,这就是我们来到这人间的使命。相信闻善在最后骑着自行车迎风向前时,也体会到了这一简单而又不凡的道理。正如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珍惜身边人,活在每一个畅快淋漓的当下,就是不虚此行!

  (作者:江东 樊烨)

  编辑:东台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