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盼望着,盼望着,一年一度的“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到了。这个时候,如果你走进河南开封,你会沉入菊花的海洋,满城飘香,满目缤纷,城内是一步一景,景景相依。菊景延伸着,引领你到达开封各个公园。
今年是中国开封第41届菊花文化节。开封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古称汴梁、东京,又名菊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定都于此。尤其是北宋王朝,定都开封长达168年。彼时的开封,涌现出了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民族英雄岳飞、图强变法的王安石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当时京城的繁华景象。而今又逢盛世,百姓安居乐业,“东京梦华”的繁荣景象重现古都开封。“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开封古城为了这场菊的盛宴,可谓倾城而动,“两宋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千菊进万家”“第十二届中国菊花插花艺术展”……一场场活动为菊花盛宴锦上添花。
历届的开封菊花文化节,菊花都是主角。菊花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一般高60至150厘米,有红、黄、白、橙、紫、粉红、暗红等各种花色,培育的品种极多,形色各异。菊花生长旺盛,萌发力强,一株菊花经多次摘心可以分生出上千个花蕾,有些品种的枝条柔软且多,便于制作各种造型,组成菊塔、菊桥、菊篱、菊亭、菊门、菊球等美轮美奂的造型。又可培植成大立菊、悬崖菊、十样锦、盆景等,形式多变,蔚为奇观,为每年的菊展增添了无数的观赏艺术品。
赏菊,一直是中国民间长期流传的习惯,远从古代的京都帝王宫廷、官宦门第和庶民百姓,近至当今中国各城市的人民群众,每年都在秋天举行菊花会、菊展等各种形式的赏菊活动。
其实,在开封赏菊不一定都到公园里,开封的菊花是无处不在的。旺花期时,花香清幽,大街、小巷、广场、庭院,以及大小单位、商店的门前,处处摆放着各种造型的菊花。盛开的菊花黄的似金,白的如雪,红的像霞,一朵朵一丛丛挨挨挤挤地竞相开放。
我们单位虽远离市区,但院中的菊却不曾减分毫。每日走进单位院落,远远地映入眼帘的,便是楼前一级级台阶上姹紫嫣红的菊。在两侧绿茸茸的草坪映衬下,盛开的菊花分外惹眼。
“暗暗淡淡紫,融融洽洽黄”。踏上台阶,立在花丛旁,入眼的是姿态各异的菊。菊茎亭亭地立着,碧绿而厚实的叶片在秋风中矜持地摇曳着。环视身旁的菊花,有含羞带怯、含苞欲放的,花瓣向心,如手指般环抱着呵护着娇嫩的蕊;有肌肤丰腴肥美的花朵,一圈的花瓣极力地张着,似芭蕾舞女百褶的裙;有花蕊小巧,花瓣纤细、长而软的,如女子轻烫过的飘飞着的发丝。这个时候的菊有着淡淡的香气,不争不抢,恬然自处。
菊花不仅可供观赏,还可入药治病,古人称之为“延寿客”。以菊花为原料制成的花草茶为菊花茶,它起源于唐朝,至清朝广泛用于民众生活中。菊花茶经过鲜花采摘、阴干、生晒蒸晒、烘焙等工序制作而成。《本草纲目》中有“菊之品九百种”的记载,菊花又为常用的中药,味甘苦,性微寒,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等功效。菊花泡龙井称之“菊井”,泡普洱称之“菊普”,菊与茶合用,相得益彰。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国人极爱菊花,自宋朝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中国历代诗人画家中,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者众多,流传下来许多名篇佳句。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也流传已久,“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但是,菊花的花期并不长,有20天左右。“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四季更替,自然规律,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应该珍惜,所以,赏菊还是要趁早。可不要错过了最佳赏花季哦!菊花的适应性是极强的,它喜凉,较耐寒。如今,百花凋零,唯有傲霜的菊依然独立枝头。不过,花期尽头,它很快会枯萎。有句诗写菊写到了骨子里——“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是的,随波逐流不是菊的性格。
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梁实秋先生评“梅兰竹菊”,“合而观之,有一共同点,都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做媚世之态”。其实,不管是丰腴的花,还是伶仃的菊;不管是园丁悉心培育的精品菊,还是旷野里盛开的星星点点的野菊花,且不论它们的颜值,骨子里它们都脱不了菊的品格和灵性,它们历来高洁、质朴。
“人淡如菊”,菊花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它怒放于群芳凋零之际,傲霜耐寒,不趋炎附势,品格高洁。身为检察干警,面对诱惑时,我们也应该把菊的品格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
(作者:刘红梅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