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长涂岛,是镶嵌在祖国海岸线上一颗闪亮的明珠。军营是军人心中的圣地和精神家园,让人无限思念。四十年前,一群脸庞稚嫩、二十多岁的青年,他们身披大红花,眼泪打湿了衣衫……
时光的客轮又一次停靠在长涂岛码头上,船上一群身着海魂衫,两鬓染霜的老兵,四十年前他们曾在这里服役。在朝霞的映照下,他们期盼的心情异常兴奋,眺望着久违的军港,挥舞着手臂,振臂高呼着:“长涂岛——我——来——啦……”
他们是来寻找走过的足迹,他们是来重温四十年前的梦想。
四十年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想念你,梦见你。我们有多少贴心的话儿要对你说,我们有多少热情的歌儿要对你唱……
回想起那一夜,我在甲板上值班,夜深人静思绪万千。
旧中国,有海无防,“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甲午海战,丁汝昌宁死不降,“唯有战至船没人尽而后已”与船同沉的英雄气概;左宝贵抗击日寇,舍生取义,血战疆场……先贤之举,英勇悲壮,如同潮水不息。
新中国,“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不管国家和个人命运如何跌宕,从未改变的是中国人百年海军梦想。八六海战,钢铁战士麦贤得脑部受伤,脑浆流出,还顽强检查机器设备,保障炮艇昂首破浪向前;电影《海鹰》,海军鱼雷快艇劈波斩浪,成为银幕上中国海军的代表形象。
回想起,来到长涂岛,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党的阳光沐浴在我身上,温暖在我心里,给了我方向,给了我力量。从此,我和战友们努力实现着“我的青春在海疆,我最好的时光在军港”的无悔誓言。
回想起,那一件又一件动人心弦的故事,那一张张英俊刚毅的面孔……面对台风肆虐,泊船的水鼓左右翻滚、上下跳动,一个身影出现了:“我是党员让我上。”只见他纵身一跃,把舰艇牢牢系在了水鼓上;在训练场上,不畏风吹雨打,烈日炎炎,战友们任汗水打湿衣衫……
回想起,那激动人心,蔚为壮观的导弹快艇实弹发射场景。那一天,一望无际的海面波光粼粼,湛蓝的天空悬挂着朵朵白云随风飘逸。只见一艘艘整洁、威武的导弹快艇驶出军港,在海面航行,驶向预定靶场。它的身后留下一条条银白色的浪花,像一只只迎风展翅的天鹅在海面上翱翔。
驾驶舱,艇长凝视着时钟,发出口令:“十分钟准备”……“五分钟准备”……“最后一分钟”……随着最后几秒钟的到来,“发射!”年轻的艇长沉着果断地摁下了按钮,立即传来了巨大轰鸣声,这声音像山呼,像海啸,像“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震颤着导弹快艇。导弹离艇而起,冉冉上升,喷着辉煌的火焰,像火龙飞翔般奔向远方!
前方传来了消息,“导弹发射成功,命中目标”!我和战友们纷纷簇拥在甲板上,欢呼着、跳跃着,朝着远去的火龙望去,心潮像海浪一样翻滚,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
多少个日夜,无数战斗在长涂岛上的海军官兵,为演习导弹发射,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夜航训练、海上救生、实弹演练、火炮射击……让艇上每一个战位熟练程度达到理想极致,让每一个部门技术水平做到炉火纯青。千里眼雷达兵,荧光屏前快速识别捕捉目标,海上岛礁记脑海,心中有张活地图;快艇的心脏轮机兵,动力传输不放松,机电供应有保障,看不见海面和天空,只有噪音和闷热的空气;顺风耳发报兵,快艇的中枢神经,“一字一码事关千军万马”……他们在浩瀚的大海上写下了激动人心、荡气回肠的故事。
回想起,一个晴朗的中午,突然,电闪雷鸣,乌云滚滚,龙卷风向着长涂岛狂啸而来,顿时晴朗的天空宛如黑夜。停靠在码头上的舰艇,被肆虐的暴风雨吵醒,滔滔海水撞击着舰艇,拍打着码头,发出雷鸣般声音,好像“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舰艇随时都有破损的危险。
风暴就是命令,正在军营午休的战友们顷刻出动,冒着飓风奔向战艇。通过狭窄的栈桥时,我和战友们手牵着手、肩并着肩,有的战友刚刚上桥,就被吹进了海边的浅滩;战友们置生死于不顾,带着泥泞的身躯迅速爬起来奔向舰艇;有的人来不及穿上救生衣,随时都有被飓风吹进大海的危险。
目睹这气吞山河的场面,眼见这惊天地、泣鬼神般的壮举,苍天为之动容,暴风雨也望而却步。一场百年未遇的龙卷风被战友们征服了,舰艇毫发无损。
一缕清风,呼唤出遥远的记忆,最初的美丽还是在这里。
长涂岛军营依山而建,房外观海,窗前听涛。裁编后无人居住,看到旧址我恻隐心动,有些苦涩,有些甜蜜。虽然破旧,面目萧瑟,没有朱楼碧瓦,没有袅袅炊烟。但它并不孤单,遥远的水兵健儿不曾忘记它。
走进狭长的院落,由于多年没人看护,院子已被荒草湮没。远远望去,营房侧面爬满绿油油的常青藤,当微风拂过,吹起那一片片细小的绿叶。我抚摸着营房陈旧的墙壁,仿佛触摸着那段远去的岁月……
每天太阳升起,第一缕阳光洒在我的身上。起床号响起——早操晨练、整理内务、出海训练、艇上保养……这里培养了军队精神,在这里铸就了“军人力量”。有了这种精神,风雨之中不惧寒;有了这种力量,浪涛之上无畏颠。
这里是梦想实现的地方。军营在时光中变老,白墙渐暗,窗漆陈旧,陈旧得就像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但屋内仍激情舞动,青春飞扬。这里聚集着一群又一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战友。他们不负韶华,书香伴业务,学习促训练,跨越了人生一个又一个挑战。
那个年代,缺书少纸,笔墨匮乏;没有老师——兵教兵,官教兵,甚至字写得好的战友都是“宝贝”;没有桌椅——以床为桌,席地而坐;缺少图书资料——口口相传,人写手抄;面对懵懂的文化知识——锲而不舍,滴水穿石,像小学生一样,反复背诵。他们如饥似渴、如痴如醉,用艰辛和困苦去积累。
一位战友复员时,背回家一百多斤书籍,他把服役几年的津贴几乎全部用于购买图书。他说:“我背回去的是力量,也是我的人生。”回家后,他努力学习,考进了政法机关,成为本行业的业务专家和理论人才。他一如既往地热爱读书,购买图书,他办公室里一个个书柜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位战友复员回乡后,仅用了半年时间复习,就考上了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演奏出了一首“跨界”神曲。事后他动情地说:“是部队培养了我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是部队养成了我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在海上那么大的风浪都能忍,那么多的苦都能吃,复习考大学算不了什么。”
是啊!亲历过大风大浪的人,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挫折不能战胜呢?
这是真情永驻的地方——军营缺水少电,生活设施简陋,简陋得略显“寒酸”,但这里盛开着友谊的鲜花,这里吹拂着“战友情,一生情”的春风。中队没有理发室,更没有理发师,一位战友承担了中队一百多号人的理发任务。楼梯拐角,无论节假,随叫随到,每年理发上千人次。
有人生活困难,扶危济贫,战友解囊相助;有人身患疾病,千丝牵挂,战友寻医问药。战友的深情厚爱感人至深,难以言表,有人感叹:“你比我的亲兄弟还要亲……”
时空没有切断战友思念。四十年了,“线上线下”,通信电话;微信问候,成为战友“打卡网红地”。四十年了,一声您早,一句平安……四十年后阳光依旧温暖。
(作者:蒋炳仁 单位: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