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深处有佳人,静待闺中未展颜。一朝面纱轻拂过,笑靥如花艳四方。他乡美女皆失色,独此石山韵无双。诗笔难描其美妙,只愿亲眼睹芳华。”此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石山之韵。石山,曾有个温婉的名字——玉山,因薄薄的土壤下覆盖着坚硬的岩石,便更名为石山。
石山村坐落于福建省柘荣县乍洋乡南部,距县城21公里。追溯往昔,三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涉足。宋元时期,中原儿女南迁至此,聚居成村。时光流转,至明清时,已成为柘荣县历史长河中的璀璨古村。村落四周,千米高山巍峨耸立,宛若天然屏障,将石山村紧紧环抱。高山环抱中,水田三千余亩,波光粼粼,稻香四溢,有“柘荣粮仓”的美誉,是该县独一无二的高优农业示范园,先后荣获“福建省旅游特色村”“福建省生态村”“福建省生态文化村”称号。
还记得,金秋曙光初照时,我们踏入石山这片被岁月温柔以待的沃野,稻谷以一种近乎庄严的姿态,静静守候着它们生命中最为绚烂的瞬间——丰收。金黄色的稻穗,犹如谦逊的智者,沉甸甸地低垂,这是对勤勉耕耘者最诚挚的致敬,也是对从春播到秋收这段漫长旅程的深情回顾。此时阳光已褪去夏日的炽热,换上了柔和而温馨的衣裳,金色的光辉慷慨地倾洒在稻田之上,光芒闪烁,稻浪滔滔,那沙沙的声响,是大自然对丰收季节最真挚的颂歌。
这不仅是一幅画卷,更是用生命之汗调色、以无尽希望细心勾勒的宏伟史诗,它波澜壮阔,美得动人心魄。田间地头,每一滴辛勤的汗水,都是农人脸颊上滑落的珍珠,熠熠生辉,见证着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与默默坚守;每一粒饱满的稻谷,都是他们心中梦想的种子,满载着丰收的喜悦与对未来无尽的憧憬和期盼;每一次的弯腰起身,都是生活舞台上优雅的舞步,一俯一仰间,织就了一幅幅勤劳与坚持的感人画面。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在绵延不绝的稻田中,“柘荣好味稻”“石山香米”等一组组大型稻田彩绘字幅,宛如艺术瑰宝般镶嵌在稻浪之间。这些别具一格的创意稻田,以稻田为画布、以秧苗为画笔,将现代科技与古老农耕文化完美融合,展现出图案的巧妙构思、定点的精确测绘、彩稻的精心培育、人工的细心栽种及田间的悉心管理。当秧苗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那些原本隐藏在绿意之中的图案与文字逐渐显现,魔法般跃然于稻田之上。它们或轻盈如行云流水,悠然自得地在稻田里自在穿梭,或矫健似龙飞凤舞,在广袤的天地间肆意挥洒,尽显不羁和狂野,与周围的稻田、远山、蓝天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妙绝伦的田园风光画,让人不禁为这稻田上的艺术杰作连连喝彩。
溯流而上,一株高耸挺拔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鹅掌楸,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它高16米,胸围8.5米,需七人合力方能环抱,冠幅东西向8米,南北向22米,树龄814年,堪称林间巨擘,树界传奇。树底至树梢间,一道一米多宽的“八”字形裂口赫然在目,树干已被岁月悄然镂空呈槽状,仅余一层平均厚度才15厘米的树壳顽强地支撑着庞大的树冠。树洞内宽敞异常,足以容纳一张雕花大圆桌,让人不禁遐想,若在此品茗论道,该是怎样的一番意境?
鹅掌楸,又名马褂木,因其叶片形似鹅掌,又若古人所穿马褂而得名。石山村这株罕见的鹅掌楸,是华东地区现存最大、最古老的鹅掌楸,更是时间长河里静静伫立的历史碑铭,大自然慷慨馈赠的活化石,被誉为华东“马褂木之王”。2021年4月,宁德市绿化委员会、宁德市林业局将其评选为“闽东最美古树名木”。它的每一圈年轮都镌刻着过往的烟云,每一片叶脉,每一寸枝干,无不映射出生命的韧劲、傲骨、力量与奇迹。任凭风雨如晦,四季轮转,依旧挺立如初,精神抖擞,新绿盎然,以其宽广与包容之姿,尽显王者风范。靠近它,依稀能听见历史的回响,一股源自远古的温暖力量,渗透心田,流淌不息。
挥别鹅掌楸,穿过一片翠绿的竹林,脚下的石阶引领我们步入一个梦幻的世界。转瞬间,闻名遐迩的国家3A级风景区——九龙井景区那瑰丽无比的山水画卷缓缓铺开。抬头仰望,一只栩栩如生的蟾蜍凌空跃起,姿态轻盈而优雅,石壁上,“金蟾迎宾”四个大字笔走龙蛇,俊逸非凡。古老的河床中,石块错落有致,被清澈的水流温柔地抚摸着。其中,一块巨石尤为引人注目,它形似一只宽厚的手掌,手指轮廓分明,被赋予“佛掌托天”的美名,令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造化。
继续向上攀登,一道恢宏的瀑布从五十多米高的山崖上倾泻而下,如同银河倒挂,撞击在嶙峋的岩石上,溅起无数晶莹的水珠。左侧的山洞幽深黑暗,充满了未知的神秘。每当夜幕降临,成群的蝙蝠翩翩起舞,为静谧的山谷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力。这两处景致相得益彰,汇聚成九龙井中最为壮观的蝙蝠井。
沿着依山而建的栈道继续前行,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恍如隔世的仙境,金猪井、长河井、葫芦井、海象井、龙门井、连心井、观音井、莲花井,每一口井都伴有潺潺清瀑与峥嵘奇石,各自彰显着与众不同的韵味与风采。井依瀑而生,瀑因井而媚,井井相连,恰似一串耀眼的蓝宝石散落在奔腾的白练与风情万种的第四纪冰川期冰臼群景观带之中。这使得水流之处无一不象形、无一不似画,绘就一幅美轮美奂、动静相宜、妩媚与奇诡共舞的绝美画卷。
龙在桥摩崖石刻的发现,又让外界对石山村刮目相看,为这个古朴村落增添了一张闪亮名片。为了一探究竟,我们俨然是一群穿梭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时空旅者,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络上,心中怀揣着对古老传说难以抑制的渴望与好奇,一步步坚定地迈向隐匿于时光深处的千年古迹——龙在桥遗址。沿途,薄雾轻绕,仿若历史的神秘面纱,轻柔地覆盖在过往的荣光与沉浮之上;树影婆娑,宛然时光的守望精灵,目睹了龙在桥畔无数次朝露与晚霞的更迭,也细数了无数旅人心灵轨迹的交织与远航。
当心心念念的龙在桥摩崖石刻骤然映入眼帘时,那份震撼与喜悦难以言表。它静卧于龙在桥北侧那碧绿的岩壁之上,高近一米,宽约半米。石刻的外沿,以流畅的线条描摹出双坡桥廊截面形状,中间阴刻的繁体楷书分列三行,右侧的小字“宝庆乙酉年”清晰可见,中间的大字“龙在桥”苍劲有力,而左侧的字迹已模糊不清,平添几分神秘与遐想。据专家考证,这座摩崖石刻属于宋代遗珍,系柘荣县迄今发现的具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年代最久远的石刻。它既是千年古村悠悠岁月的鲜活印记,更是石山村一颗闪耀的文化明珠。每一个驻足于此的人,都能清晰地触摸到深沉而厚重、悠远而绵长的历史脉搏。
“田野深处隐庭院,青山绿水绕门前,娇羞莲花盈满池,初夏时节绽新颜。”沿石山村道徐行,百亩莲花随风摇曳,行至莲花池尽头,陶源庭院悠然显现。石山村古迹星罗,十二处县级文物流光溢彩,其中,陶源庭院亦令人心驰神往。它始建于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年),后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翻修,坐西朝东,近百平方米的天井如一块巨大的明镜,将蓝天与白云、时光与岁月都揽入院中,让人品味到一份宁静与祥和。整个建筑物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木雕构件更是巧夺天工,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与深厚底蕴,具有很高的古建艺术价值,是柘荣县境内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古民居。如今,陶源庭院已转型为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为游客提供温馨的民宿和地道的农家饭菜。若邀上三五好友,相聚在此,围坐一堂,谈笑风生,推杯换盏,这份惬意与欢愉,将成为人生中美好的回忆。
夕阳西下,天边铺展一片绚丽的织锦,我们带着满满的不舍,与石山道别。归途之中,不期然间,石山那片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彩绘稻田让我们再次观瞻了大地与艺术的梦幻交织。此时,耳边隐约传来稻穗随风轻吟的悠扬旋律。这一方热土的每一处风景名胜、每一抹缤纷色彩、每一声稻浪那细腻而绵远的呢喃,都将化作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美乐章。
(作者:谢恩宁 单位:福建省柘荣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