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自然诗意流淌成河——读散文集《河边记》
2021-02-20 10:45:00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河边长大的孩子,梦里总是流淌着水声。姜桦听到了苏北盐城响水的轰鸣,我感受到松花江上的波涛,虽一南一北,却都刻着家乡的印记。因为有这种共鸣,翻阅姜桦的散文集《河边记》,很容易沉浸其中。经由诗情画意的文字,一同走过响水,遥想范公堤,顺着水流的方向,一页页翻阅河流与大地的生长史,随之汇入自然与生命的交响乐。

  【作 者】姜桦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河边记》虽是散文集,字里行间却沉潜着一条诗意的河。这种特色,从题记便开始了:“河流背负着天空,由高处走向低处。越过串场河、废黄河、灌河(潮河),在苏北平原上一路飞行,那只沉默不语的鸟儿,就是——我。”

  书中的每篇文章,特别是开头结尾,常有诗句跳跃闪现:“一粒盐行走在大地上”(《一粒盐》),“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有一片收留自己的土地”(《单港流水》),“春天漆黑的夜,一条河停止了舞蹈”(《一条河的悲伤》)……因为,姜桦从骨子里一直是个诗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30多年来,姜桦始终保持着纯粹的诗心,保持着对自然的倾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生命的探究。一个偶然的际遇,他来到河流冲击成的江苏盐城海边滩涂地,进而发现河流与滩涂蓄积的生长力量和象征意义,这无时无刻不激荡着诗人的血液。

  此后,姜桦一次次来到这里,580多公里的滩涂海岸线,成了他创作的新起点。因以滩涂入诗、自成一品,姜桦也被诗坛誉为“滩涂之子”。这是对其诗歌成就的赞誉,但似乎也是一种局限。我觉得,他的写作,他的诗意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从河流到滩涂,再到大海,其中生长的一草一木、一鱼一虾、一鹤一鹿、一人一物,无不进入诗人视野,成为其关注和抒写的对象;而从体裁上看,他的创作也是打通的,或是多声部的,无论是写诗、散文、报告文学、新闻报道,还是创作歌曲、纪录片、剧本,都保持着诗人的敏感,饱含对万物的悲悯。

  为了让更多人热爱诗歌、关注自然,2014年,姜桦还牵头汇集一批作家诗人和朗诵爱好者,成立了江苏盐城最早的民间诵读组织“浠沧月——湖畔悦读公社”,通过线上、线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公益活动。由此看来,称姜桦为“滩涂之子”还是有些狭隘了,倒是“自然之子”更为贴切吧。

  《河边记》这部散文集聚焦了大大小小的河流,有《响水的水声》《长河自有回响》,也有《单港流水》《在一条河的东南岸》《站在云梯看向大海》,还有《西溪的背影》《荷塘记》等,而这也是盐城的特点,水之城,城中有水,城外亦有水,一条条清澈的河流,展示着穿透大地的速度和能量,也滋养和考验着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与河流相关,作者还提到盐城很多有意思的地名,最具代表性的是圩、冲、套。黄河夺淮入海,水势凶猛,泛滥成灾,民众只好筑圩避险,而这些圩多以居住地主人或是牵头筑圩人姓氏命名,乃至后来成为地名。在与洪流抗争的过程中,人们除了自保,也生长出守望相助的精神。

  《站在云梯看向大海》讲到关于“吃宴”的故事:临近年关,远房亲戚家的猪突然死了,一大家子都等着卖猪过年,实在没法子了,只能请四乡八邻来“吃宴”。这“吃宴”其实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帮忙接济,合力让遭遇不测的人家渡过难关。

  姜桦通过自身经历,满怀深情地书写了河流与沿岸人家发生的悲喜故事,也关注着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污染对河流的伤害,在《一条河的悲伤》中,他写道:“工厂流出来的水是深红色的,红色的水中漂浮着死鱼”“在废黄河的入海口,大悲调和拉魂腔唱出的是一条河流的哭泣,一朵朵正在消逝的浪花的哀伤!”

  幸运的是,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这里的人们已经觉醒,工厂陆续搬迁,河流重焕生机与活力,作者期待大鱼过河的恢宏场面得以重现,也期待人与自然汇成和谐共生的生态大河。

  《河边记》是对范公堤开挖1000周年的致敬。站在千年串场河边,通过作者的讲述,我们看到范仲淹主持修筑捍海堰,将海潮挡在其外,保一方百姓安宁的魄力,敬佩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看到著名的“北宋三相”吕夷简、晏殊和范仲淹,在西溪(今指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建功业、修书院、为善举,留下一阙阙美文佳辞,一串串永不磨灭的足迹;看到不屈于盐霸欺凌,带领十八壮汉揭竿而起的盐民领袖张士诚;看到携诗书而来、在这里写下千古名著《水浒传》的施耐庵……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人物,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交织成奔腾着思想和力量的历史长河。

  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世界巨大,我以渺小来爱它。用在《河边记》上便是,河流悠长,姜桦以微光照亮它。在这部集子里,除了书写名人与河流的历史,姜桦将更多笔墨倾注在普通百姓和一个个生活细节上,有从头到脚飘着海风海浪味道的捕鱼人,有顶着斗笠在海边劳作的晒盐人,有卖鱼贩虾的身影和吆喝,有蜗居在“看青”小屋里,默默守望黄河故道几十年的“大爹”,也有任凭风吹浪打、用身体护住海堤的成千上万无名英雄……一个个生命的微光和细浪,一代代人风里来雨里去的艰辛和开拓,激荡出一个催人奋进的壮美山河。

  合上《河边记》,耳边依旧翻滚着水声。在天为星,在地为流。河流就是远方的水。一路追逐河流奔跑的我们,不管走到哪里,这声音,终将指引我们回到河边,回到最初生长的地方。(作者:王彦)

  编辑:东台检察